從市場經濟角度審視
如果一定要找到中國必須發展社會組織的理由,而且重新給社會組織定位,我覺得最大的支撐點依舊是從經濟角度給予最充分的支持。
這些年,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外,民辦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科研機構等加入到公共服務的提供。公共服務領域乃至社會建設領域的投資、產品、消費,必將成為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增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注意到在教育、醫療、養老、公益慈善等公共服務領域,人們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和對公平公正的要求日益迫切。民辦教育、民辦醫療、民辦養老、民辦科研、民辦公益慈善和社工機構的涌現,以及高質量、高標準的各類優質服務產品提供,已經在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形成蝴蝶效應。原有對社會組織認識中,社會組織主要分為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這些隨著公共服務領域和社會建設領域應運而生的組織,絕大多數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或者是很多人在議論的社會企業。此外,行業協會商會背后也是工商企業,在服務企業發展、開展行業自律、經濟轉型升級、維護市場秩序、參與國際市場治理中,發揮更多經濟作用。
在社會組織去政治化的當下,社會組織的經濟功能必須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放大和凸顯。國家層面積極推進把社會組織納入國民經濟統計口徑,把民辦非企業單位重新定位為社會企業,納入實體經濟范圍來統籌。
社會組織本身就是實體經濟,或者說是市場經濟另一主體,社會組織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和認知,社會組織必定成為地方政府全力支持發展的對象和方向。
從創業創新角度審視
創業創新是“習李政府”最為著力推進的大事。說到底,創業創新的核心就是就業問題。國務院在2014年出臺了《鼓勵大學生到社會組織就業的意見》,釋放了一個相當利好的消息。頗為遺憾,到目前為止,相關的優惠政策和配套政策沒有出來:譬如出臺鼓勵大學生到社會組織就業細則;把社會組織人才建設、培養、引進納入人才規劃和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建立社會組織人才創業園等。當我們鼓勵一些年輕人在社會組織創業創新時候,國家是否考慮政策和配套措施盡快跟上,只有把鼓勵大學生到社會組織就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這件事情才有希望。
此外,檢驗一個行業有沒有生命力最好的標準,是各類人才對這個行業的關注度和“獻身度”。沒有人才集聚的行業最終是沒有生命力的。雖然,民辦教育、醫療、科研以及全國性一些支持性系統的社會組織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在中國社會組織就業的認可度還是不夠的。當然,薪金、職業愿景、行業發展等等支持系統需要更健康發展。沒有人才支持的社會組織,是沒有發展前途的?,F在,技術發展已經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基礎問題,但實現有價值創新還是依靠思想,以及思想賦予的模式革命。
從民主建設角度審視
從單位人的退位,到社會人走上前臺,市民社會精神一直在張揚。這中間,社會組織發揮重要作用。在多元共治中,社會組織與政府組織、市場組織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是全方面的差距。
可喜的是,政府悄然意識到社會組織的重要性,社會組織不是政府的附屬機構和創收實體,是平等參與社會治理的合作伙伴。政府繼續“瘦身”,結合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向社會組織放權,將社會組織培育成黨委和政府社會治理重要力量,推動公益慈善、基層和諧參與、精神文明倡導等方面發揮治理作用。(作者:蔡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