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更多的公眾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以及如何讓需要的人切實獲得幫助(或者說是事實存在的公益需求),是公益事業要解決的兩個關鍵問題。其中,讓需要的人切實獲得幫助是更多公眾參與公益事業的前提,這要求公益組織切實能夠把公眾捐贈最有效率地使用。能夠用好捐贈的公益組織把公眾的愛心價值最大化,需要的人獲得了幫助,激發了更多公眾的愛心參與,形成一個正反饋機制,此即公益市場良性發展的軌跡。問題是,公眾如何才能夠發現有效率的公益組織?設想如果公益組織的進入門檻相對容易,眾多公益組織需憑借計劃以及過去的業績去爭奪公眾捐贈,競爭的優勝劣汰機制一方面會給公眾提供公益組織的能力信息,另一方面也會激勵公益組織不斷提高公眾捐贈的利用效率。這種競爭機制與信息機制正是市場化的本質,也是公益組織效率的基礎。提高公益事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同樣需要市場的競爭機制與信息機制所提供的效率保障,此即公益的市場化邏輯。
在利用市場機制方面,與營利性組織比較,一個最大的區別是公益組織因非營利性特質而缺少衡量業績的利潤指標,從而公眾不容易獲得公益組織的能力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扭曲競爭機制的作用,甚至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即,公益市場化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技術問題是,如何衡量公益組織的業績。這當然會涉及到評判的市場性過程。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目標及使命上差別,會進一步加大衡量公益組織業績的難度。目前,公益組織業績衡量雖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技術難題,但解決問題的重點之一已為大家所認同,就是公益組織信息透明化。只要公益組織信息透明化,即使沒有便捷的利潤衡量指標,雪亮的眾眼也是能夠做出有效的判斷。(作者:崔子研)